近期,一組名為“快C我啊?用力?嗯?輕一點文案”的推廣內容突然席卷各大社交平臺。短短三天內,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8億,評論區秒變“大型破防現場”。有網友調侃:“地鐵上看完差點坐過站,這文案怎么敢這么寫?”
據觀察,該系列文案最初出現在某新銳美妝品牌的互動廣告中。視頻通過夸張的鏡頭語言和沉浸式音效,模擬用戶使用產品時的“極致體驗”。品牌方巧妙利用語氣詞的節奏感,將“快C我啊”與產品快吸收特性綁定,而“用力”“輕一點”則暗喻使用手法差異帶來的效果對比。
廣告心理學專家指出,這類文案成功擊中了Z世代消費者的兩大神經:一是碎片化時代對強記憶點內容的本能追逐,二是年輕群體對“正經產品不正經說”敘事方式的天然好感。某MCN機構負責人透露,已有37個品牌連夜修改Q4營銷方案,試圖復制這種“危險又迷人的傳播模式”。
不過爭議聲也隨之而來。部分消費者認為這種“聽覺聯想式營銷”存在誤導嫌疑,更有家長投訴孩子突然在餐桌上模仿相關臺詞。面對質疑,品牌方緊急上線“科普向”解讀視頻,用實驗室數據證明“快C”實為產品成分C20的昵稱,試圖在熱度與尺度間尋找平衡支點。
這場現象級傳播背后,折射出新媒體環境下營銷邏輯的質變。當傳統廣告語逐漸失效,敢“玩?!?、會“造梗”正在成為品牌出圈的新密碼。不過如何在撩動用戶神經的同時守住底線,仍是所有操盤手必須面對的終極考題。